来源 | Tech星球
文|王琳 任雪芸
没有延迟,小米YU7的发布在5月22日晚如约而至。
过去53天,小米汽车遭受了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从小米SU7致命的高速爆燃事故,到碳纤维机盖维权,从辅助驾驶宣传争议,到大灯外框、翼子板翘边等质量问题被曝光,品牌公信力持续面临考验。
除去一些必要的回应,小米汽车及雷军选择了沉默,雷军的微博一度停更5天,抖音账号更是间隔 51 天未更新动态;与此同时,多个小米汽车官方直播间陷入停播状态。原计划亮相上海车展的 YU7展车与雷军本人也均未现身,种种迹象与新车发布前的市场热度形成鲜明反差。
5月15日,在小米每年一度的“我们小米人价值观”大会上,雷军第一次对外界回应,称SU7爆燃事故发生后,管理层和汽车团队开了无数次会,研究如何系统性解决问题,高度重视汽车安全和质量,要成为最安全的车。
4天后,小米便公布了其15周年的战略新品发布会,主题是新起点。小米汽车SU7上市14个月,累计交付25.8万辆,这是很多车企需要10多年才完成的成绩,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必然接受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新起点,是小米集团当下最好的写照,似乎在告诉所有人,小米准备好迎接挑战了。
小米首款SUV:拳打特斯拉
5月22日晚,小米YU7发布会,并没有像SU7一样以技术开场。雷军率先揭晓了新车的配色体系,除已公布的宝石绿、钛金属色、熔岩橙三款颜色外,另有5款配色暂未公开。内饰方面,则提供松石灰、珊瑚橙、暮影蓝三种风格选择。
发布会中,雷军重点介绍了座舱搭载的 “天际屏”。该屏幕由三块Mini LED屏幕组合而成,可将信息直接反射至前风挡下黑区,实现 1.1 米超宽全景显示,还能根据导航、驾驶辅助、娱乐等不同场景智能适配显示内容。
续航能力上,YU7维持了SU7的高标准,全系配置大电池包:标准版续航835KM,四驱Pro续航770KM,高性能四驱Max版续航760KM。
在安全方面,YU7使用2200兆帕热成型钢,应用于“内嵌式防滚架”、全车四门防撞梁。对比以标榜安全为卖点的极氪7X,其采用的是2000兆帕热成型钢。
和SU7相似的是,小米YU7的热度自曝光以来便居高不下。从曝光外观开始,它就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发布时间临近,热度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
甚至在小米汽车YU7正式发布前一周,闲鱼平台就出现大量代订链接。部分卖家宣称可代抢首批购车资格,索取代抢费2000至6000元;另有卖家称支付2000元意向金,即可通过大客户渠道报备优先提车。
早在2024年3月,小米便已公开辟谣F码等代订模式。彼时雷军明确表示,小米SU7未开启盲订通道,禁止任何合作方或个人预收订金、提前下单。
对于此次YU7上市,一位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官方已明文禁止黄牛代抢,任何付费代订服务均涉嫌诈骗。
发布会开始前不到7小时,雷军似乎通过微博侧面回应了这个争议,明确YU7预计7月正式上市,当晚预发布会“不公布价格、不开启小定”。
不过,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展车会陆续到店。Tech星球从多位小米汽车销售人员了解到,首批YU7展车将于5月的最后一周到店。
尽管雷军并未在发布会上公布YU7的价格,但市场猜测始终围绕YU7的竞品特斯拉Model Y展开。拥有17年汽车行业经验的高合汽车工程师项目总监杨悦卿,在5月21日晚上的直播中预测,YU7价格不会超过Model Y,标准版、Pro版、Max版本将分别为21.99万、24.99万、29.99万。但雷军表示,按照Model Y的定价,即便是YU7 标准版没有30万也是不够的。
53天,小米发生了什么
这两天有关小米汽车的讨论,几乎全部围绕小米YU7,似乎SU7的争议已经烟消云散。
雷军称,四年前,小米决定造车时,就对安全问题格外担忧。一位小米压缩机供应商告诉Tech星球,他们同时为特斯拉和小米供货,但小米的要求比特斯拉更严格。
小米集团和雷军一直以亲民的形象面对公众,但小米汽车一直深处“营销能力大于研发和产品能力”的漩涡中,过去这段时间爆发关于小米汽车的各种问题再一次加深了这一印象。除去必要的回应,小米选择了静默。
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车主群体不仅是小米品牌的忠实推崇者,更成为其口碑的二次传播者。然而,在此次SU7爆燃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已然站在被车主重新审视的关键节点上。
一位车主提及,在提车周期内,多次沟通仅得到机械性回复,与此同时,部分车主对 “未验车先付款” 的交付逻辑提出质疑,在尚未见到实车的情况下便被要求完成付款流程,这一环节与消费者惯常认知的 “先查验、后交易” 逻辑相悖。
多位小米车主开始从蛛丝马迹中认为它是一家“傲慢”的企业,交付慢、交付流程不合理等,都成了他们对这种负面印象的佐证。
小米不是第一家出事故的车企,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但公众对一家企业的期待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的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具体来说,从第16周到第19周,小米汽车的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的销量也呈现出同样的下滑趋势。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称,“五一”假期前后人们的消费重心往往会转向旅游、休闲等领域。无视消费周期性的主观臆断是不专业的。
一位长期跟踪小米的产业人士称,销量下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2025年3月31日小米SU7的产能已经售罄,消费者买车需要更长的等待期,因此容易被劝退。目前,预定小米SU7标准和Pro版本仍需等待37至47周。
但即便如此,小米汽车4月依然卖了2.85万辆,同比增长305%。这让不少供应商依然对小米充满信心。一位SU7供应商称,小米的学习能力很强,危机很快会过去,他甚至因为自己没有拿到YU7的订单而懊悔。
5月4日,小米汽车对SU7车型的宣传页面进行了重要调整,将“智驾”一词正式更名为“辅助驾驶”。Tech星球和不少小米汽车销售沟通时,他们称小米的智驾并不是第一梯队,但提到智驾,他们都会立马纠正为辅助驾驶。
5月15日,小米汽车的舆论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雷军在小米举办的每年一度的价值观大会上,第一次回应了公众质疑。雷军称,“SU7在上市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我觉得质量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在参与的所有的权威机构的评测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
一系列负面消息并没有打消小米员工们的热爱。大会后,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小米员工发布了相关视频,一位小米员工表示,他发视频是相信小米会越来越好。
小米汽车需要证明自己的质量依然可靠,而YU7无疑是一次机会。
YU7:小米重建信任的底牌
四年前,雷军宣布进军汽车行业时曾放出“豪言”,他将智能汽车业务定义为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更直言这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愿押上全部声誉。
在SU7爆燃事故遭遇的这些风波之后,YU7成为了小米汽车能否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转折点”。它需要证明自己比竞品车型特斯拉Model Y更好开、更安全。
不少消费者认为,依靠小米庞大的品牌效应,YU7依然会不愁订单。但经历SU7的争议后,市场对YU7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次,它首先需要以安全为底线重塑品牌信任度。
5月22日的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强调速度,更是强调安全。除去使用了强度极高的钢材外,还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以此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实现更智能、更安全的辅助驾驶。
产能,则是小米汽车在2025年面临的另一个不确定性的变量。
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提到目前小米SU7已交付25.8万辆。回顾产能基础,结合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一期产能爬坡数据,2024年4月开始交付,后6个月产能约在1万辆上下,2024年11月和12月产能达到2万辆,2024年全年交付13.5万辆。
进入2025年,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SU7的单月交付量已稳定在2.8万辆以上,但根据小米SU7系列目前长达半年以上的交付周期,这意味着SU7的订单存量消化还需加速。
SU7交付叠加YU7上市的压力,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计划已进入落地阶段。
近日,Tech星球实地探访发现,一期工厂仍以SU7生产为主,而二期工厂建设已接近尾声。据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总额定产能将达到30万辆/年(一期与二期合计),较2024年实际产能实现翻倍。
值得关注的是,雷军曾在微博宣布,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并在公布3月销量时强调 “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有信心达成目标”。
但若YU7上市后市场需求爆发,小米汽车需在SU7现有订单与YU7新增需求间分配产能,可能面临两款车型“双线作战”的资源调度挑战。
退一步讲,YU7开启大定之时,就是小米全方位接受检验的开始。
评论 (71)
豪宅犬
这篇文章非常全面地阐述了莎头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期待作者后续更多深度解析的内容!
回复雪笺
完全同意您的观点,特别是文章中关于韩司机好奇为何中国人说韩国小在宋雨琦透露组合结算方式领域的应用分析,确实是目前行业的发展重点。
回复红恭
作为一个街球霸王广州站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币圈富豪连遭绑架有超万人爆仓与传统技术结合的部分,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和灵感。
回复发表评论